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方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引领驱动作用。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抓深化改革,重培养支持,扶创新创业,补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翻开重庆厚重的“人才账本”,截至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从2017年160万人增加到218万人,高、中级职称占比达到50%,初步建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引了前进方向。”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研究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下大力气、花真功夫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引培等重点工作,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人社力量。
壮大高层次人才大军 发挥引领驱动作用
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近年来,在市委人才办的统筹下,我市构建上下衔接、梯次递进的专家选拔培养制度体系,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壮大高层次人才大军。
“我们向上对接人社部,做好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国家级人才推荐选拔。”该负责人介绍,在市级层面实施重庆英才计划,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开展杰出英才奖评选表彰……
这些项目的开展实施,让重庆实现了科教文卫、工农业生产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全覆盖,成长通道更加通畅。
高光勇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正高级工程师,也是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已经从一名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这些年来,像高光勇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他们持续产出重磅成果,在高水平论文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卞修武院士带领团队建立了世界首个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周绪红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重庆近10年来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们发挥领军带动作用,引领带动一批科研骨干积极取得丰富成果——
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人选,陆军军医大学蒋建新教授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交通大学周建庭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分别牵头创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周建庭教授现场“诊断”桥梁“疑难杂症”此外,我市还聚焦产业发展培育人才,面向基层需求选派人才,搭建重庆市专家工作室、重庆市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平台,开展重庆市专家服务团等人才活动,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育人才、增智力、添动力。“在重庆,能明显感受到对人才的尊重,我愿意加入到这座魅力十足城市,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后范思佳是一名从武汉“逆流而上”、来到重庆的“渝漂”。“博士毕业前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思考人生道路的下一站,最后决心定居重庆发展。”范思佳说,在重庆,她能明显感受到这里对人才的尊重。比如,重庆针对博士后制定了各种合理且优厚的专项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为有意来渝人才营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和科研教学氛围。厚植沃土,广聚英才。近年来,我市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出台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黄金18条”政策,投入博士后专项经费,将博士后日常资助、出站留(来)渝资助由择优资助调整为“全覆盖”,扩大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交流培养计划等重点项目资助人数,提供住房、子女入学等优质服务保障,建立“站前、站中、站后”全链条资助体系,培养周期从“在站期间”拓展到“在渝期间”,畅通了博士后在渝发展通道。2022年,我市新招收博士后856人、同比增长17%,其中,市外来渝734人、占86%。博士后出站197人,出站留渝173人,出站留渝率88%。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个。博士后申获2022年国家级基金项目472项,同比增长44%;获得经费12425万元,同比增长84%。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博士后科研平台517个,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7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44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4个。累计招收博士后6643人,在站3540人。串如珠玑的人才数据背后,呈现出我市人力社保系统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的时代乐章——将人才工作摆在首位,高起点、高站位,精准施策、广泛宣传、靶向发力、深度对接。博士后管理服务“掌中宝”、博士后“云上”招聘、“博创未来”博士后沙龙、博士后专场招收活动、向“博新计划”博士后发放“重庆英才服务A卡”……一项项各具特色的博士后培养、服务和引进计划,大大提升重庆对博士后人才的吸引力,更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一切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能通过所有可能的便捷通道,了解重庆、爱上重庆。”该负责人说,我市将继续加强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目标,为科技强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将博士后人才打造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重庆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有着‘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社会氛围,让人才宾至如归。”欧盟玛丽居里学者(欧洲三大杰出人才计划之一)、重庆邮电大学青年教师邵羽,是一名云南籍的海归博士,先后在武汉、美国、英国求学和工作,最后选择在重庆安家落户。“这是一座魅力四射,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正如邵羽所言,重庆聚焦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为青年人才搭建发展平台,栽下栖才“梧桐树”。特别是在项目支持方面,支持青年海归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青年人才提供经费资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近年来,我市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每个项目每年最高给予50万元专项资助,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来渝干事创业。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资助我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项目910个。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并定期举办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创业导师走进留创园、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搭建沟通交流合作平台。此外,我市还建立重庆市留学人员回渝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7个市级部门(单位)协作联动,吸引更多留学人员来渝发展。这套“政策+平台+服务”组合拳,我市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创业带动效应不断显现。今年9月,重庆英才大会首届卓越工程师大赛在渝启动,这是全国首个面向工程师群体的大型赛事。“为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在今年的英才大会中增加了此项赛事。”该负责人说,通过举办赛事活动,希望解决一批难题、落地一批项目、引进一批人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研究制定支持数字技术工程师创新发展的10条配套措施,精心打造数字技术工程师全周期成长通道,计划每年培养培训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工程师3000人左右。“希望通过此次数字工程师培训,深入学习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未来逐步成为专业技术+市场化复合人才。”杨惜然的大学专业是旅游管理,毕业后从事医药行业,熟悉SAP、ERP软件,负责业务部门信息整理和数据汇总。基于之前的工作经验,他报名参加了数字工程师培训班,希望以后能够在分析、统计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深耕细作的机会。完善的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体系为许多像杨惜然一样的学员提供了研学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我市持续强化全市7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22个市级继续教育基地管理,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在14个重点产业领域、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培养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1万余人。搭建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学习平台,开展培训400余万人次。没有发表过论文,重庆猪八戒网络有限总经理朱明跃却凭借突出的市场业绩,通过特殊人才职称认定“绿色通道”取得了正高级职称;只有中专学历的永川区何埂镇卫生院医生吴修树,行医36年,临近退休时被破格评聘为基层全科副主任医师,圆了他的“高级职称梦”……横向破除人才职业壁垒,纵向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这场破枷锁、解难题的自我革命,在重庆越燃越旺,不断激起人才创新创业的“千层浪”——近年来,重庆坚持政策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印发《重庆市深化职称改革的意见》,启动新一轮深化职称改革,加速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潜能。一直以来,在职称评定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等是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强烈反映的突出问题。人才的呼声,便是改革的方向。改革中,首先破除的,便是“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想用的人评不上,评上的人用不上”等现象。目前,我市已向全部65所高校、8家“三甲”医院、5家大型企业、3所科研院所下放了高级职称评审权,向区县和市级部门下放中级评委会组建核准权,稳步推行用人单位自主评审。与此同时,不断健全特殊人才、博士后、留学回国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可以直接评定高级职称,累计评定3525人。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允许高技能人才申报相应层级职称,建立技能人才“以赛代评”职称认定通道。为了让量才的“尺子”更科学,我市还制定了向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人才、向基层人才“三个倾斜”政策。比如,调整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政策,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建立院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技师)“双师”职称评定“立交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健全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职称评审、考试政策向基层人才倾斜,全科医生副高级职称人数由2015年不足30人增至现在的1044人,正高级职称由零个增加到107人。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分类设置了27个系列的60余个专业技术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作为申报限制条件,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产业发展,聚焦重点产业完善专业设置,增设了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经纪、工业设计等8个新兴专业标准,已有140人获评高级职称。通过“组建单位推荐一批、社会公开遴选一批、核准部门认定一批”等多渠道征集评审专家入库,评委库从3000人扩大到8000人。随着职称制度中的“坚冰”不断融化,如今,“不拘一格评人才”的良好氛围在重庆逐步形成。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继续抓好专家选拔培养和青年人才引育,选拔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优秀科学家、一流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市级高层次人才梯队,大力培育推荐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同时,深入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和“博汇巴渝·智创未来”专项行动,确保年招收博士后保持在1000名以上并稳步增长。选优做强“重庆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探索“园区注册、海内外孵化、全球运营”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大力吸引优秀留学人才积极投身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卓越工程师招聘、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服务,发布卓越工程师招聘岗位和支持政策清单。此外,还将抓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树立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导向,修订印发各专业职称申报条件。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聚焦33条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按需增设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职称专业。实施基层教师、农技人员职称“双定”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师资格认证,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建设规划等领域发布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试点开展境外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工作。同时,重庆市持续推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政策激励创新举措,通过建立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单位分配自主权,实行激励性特殊报酬在绩效工资外单列,以清单方式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科研人员兼职收入”等14项收入项目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
来源:重庆日报